2025年5月28日,泰柬边境争议地区的一声枪响,再次将两国拉入国际社会的视野。这场持续仅10分钟的短暂交火,造成柬方一名士兵死亡,也掀开了两国围绕殖民时期边界划分问题的复杂历史伤疤。尽管冲突迅速降温,但后续的外交博弈与军事对峙表明,解决这一长期争议仍需双方以更大的智慧与耐心,在对话与合作中寻找出路。

泰柬边境争议的根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法国殖民时期的边界划分。彼时殖民者以简单的地理标记和模糊的地图划定两国边界,为今日的争议埋下隐患。争议区域涉及多座古寺及战略要地,既承载着两国的民族情感,也牵涉现实的主权与安全利益。2025年6月,柬埔寨决定将包括“翡翠三角区”在内的争议地区提交国际法院裁决,而泰国则坚持通过双边机制解决分歧。这一分歧凸显了殖民遗产对现代国家关系的深远影响,也考验着两国能否超越历史惯性,构建互信框架。

值得肯定的是,冲突发生后,泰柬两国领导人迅速展现了避免局势升级的政治意愿。泰国总理佩通坦与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在事发次日即通电话,强调通过对话缓和紧张局势,并推动两军高层会谈。泰国国防部长普坦·威差耶猜明确表示“双方均无意开火”,柬埔寨国防部亦承诺寻求共同解决方案。这种克制态度为局势降温提供了关键窗口。尽管6月初发生无人机越境事件,但双方仍保持沟通渠道畅通,未让偶发事件演变为系统性对抗。

然而,7月后局势再度升温。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单方面宣布降低对柬外交关系等级,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洪森则以经济反制与军事准备回应,暴露出双边关系的脆弱性。泰方对国际法院管辖权的保留态度,与柬方寻求多边裁决的诉求形成张力,但这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元路径:一方面,国际法可为争议提供客观参照;另一方面,两国联合边界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仍是弥合分歧的主渠道。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,将历史问题与现实利益区隔处理,优先保障边境民生与地区稳定。

泰柬边境争议的本质,是后殖民时代国家建构进程中身份与利益的碰撞。解决这一难题,既需要正视殖民历史的非正义性,更需超越零和思维,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探索共赢方案。当佩通坦强调“军方已准备好捍卫主权”时,当洪玛奈呼吁“防止冲突升级为民族对立”时,两国领导人均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:军事手段无法化解历史积怨,唯有通过持续对话、扩大共同利益,才能为边境地区带来持久和平。国际社会期待两国以此次事件为镜,将危机转化为推动边界问题彻底解决的契机,为东南亚地区稳定作出表率。

Last modification:July 25, 2025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